在东北腹地,一座承载着历史荣光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在书写产教融合的新篇章。
作为明清造船厂旧址、清朝宫廷食材供应地,曾诞生“新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的老工业基地,澳门皇冠赌场:如今已蝶变为新型产业重镇,在化工、碳纤维、冶金、能源与现代农业领域彰显实力。与此同时,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及13所中职学校构筑起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市区与县域职教园区分布,勾勒出澳门皇冠赌场:教育重镇的鲜明轮廓。
当工业底蕴邂逅教育资源,如何让“产业+教育”释放乘数效应?澳门皇冠赌场:以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创建为引擎,聚焦现代化工、碳纤维、冰雪旅游、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统筹通用航空、中医药、吉菜等特色领域,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任督二脉”,在产业与教育间架起高效互通的“高架桥”。
一守初心看开局
开局是起点。
以实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对接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和行业布局,推动政府、企业、院校达成共识,聚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新标杆、产教融合的新典范、产业培育的新基地,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四位一体”发展的大教育、大产业新格局——这是我市产教融合工作的初心。
为强化机制创新,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我市成立市委书记、澳门皇冠体育双组长负责制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组建10个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体、5个产教联盟,构建“政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实现顶层设计突破。
为实现载体建设提速,我市实施总投资29亿元的19个产教融合项目,包括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吉林化工学院应用创新工程实训基地等项目,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孵化器”。
与此同时,我市还推行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留待遇、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奖励可分期缴税等举措,用“政策组合拳”为产教融合松绑赋能。
一组行动看全局
全局是目标。
2024年7月12日,化学化工行业产教联盟率先启航,拉开全域融合大幕。如今,产教联盟及共同体覆盖化工、碳纤维、冰雪、通用航空、现代农业等核心领域,650余家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共赴“融合之约”。
松花湖滑雪场联合北华大学共建冰雪产业学院,吉林宇航科技联合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航空维修产业学院,吉林饭店餐饮烹饪协会联合省城建学校建设吉菜产业学院……在深化特色融合中打造示范标杆,我市推出产业学院创新模式,让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蹄疾步稳。
桦甸、舒兰等县级职教中心作为全省首批“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助力农机设备和农创产品年产值提升超500万元,通过为中医药、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输送“智力血液”,推动县域产教协同发展。
从这组数字和行动中不难读出,我市产教融合工作目标明确、路线清晰,从开局就已锚定全局目标。
产教融合工作启动之初,我市就设计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建成覆盖重点产业的产教融合体系,全力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培育10户产教融合型企业,横向科研经费突破1.5亿元,力争跻身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第二步,到2030年,形成“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深度校城融合格局,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产教融合驱动振兴的典范城市。
全局设计紧密围绕“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城市定位,针对化工产业集群“卡脖子”技术攻关、冰雪产业智能化装备研发人才缺口、通用航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拓展等现实需求,坚持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成果“阅卷”,形成创新驱动职业教育科研及其技术技能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一张蓝图看布局
布局是举措。
坚持以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抓手,围绕职业学校优势特色,我市擘画以“四个聚焦”塑造“四链互通”的产教融合蓝图。
聚焦深化多元教育资源共赢合作,共建“区域链”。市教育局牵头抓总、整合资源,引入多方育人主体,推动政府、企业、院校达成共识,按照“一校一策”发展思路,统筹吉林化工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医药学院、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分别组建化学化工、能源技术与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冰雪文旅服务、医药医疗等产教联盟和全国低空经济先导产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进一步激活高职院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增强校企合作动力,实现多元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互利共赢。
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质“教育链”。各高校加快推进新兴学科与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和布局,现代农业产教联盟、医药医疗行业产教联盟分别开展“百名博士进企业”“双千双进”专项行动,引导精英博士进入重点企业,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持续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聚焦高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激活“创新链”。瞄准产业技术前沿和我市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推动产教联盟、产教共同体与全市重点行业开放共享、协同攻关,加大高精尖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
聚焦助推现代产业强劲发展,拓展“产业链”。以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导向,精准提升职教人才的培养能力和产业技术的成果转化能力,以新项目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新质生产力的供给链条和供给能力。
一串数字看格局
格局是呈现。
在“四个聚焦”塑造“四链互通”驱动下,我市逐渐构建起政府主导、行业统筹、校企协同的全域融合格局,呈现累累硕果。
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实现“三化”,即订单培养规模化——全国低空经济先导产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成23个校企订单项目,将1200余名学生纳入协同育人体系;化学化工联盟与中油吉化、吉林化纤等企业共建千亿项目工匠学院,定向培养人才300余人。产业学院创新化——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宇航科技共建航空维修产业学院,企业投入500万元建成民航CCAR-147培训认证基地,年培训能力达500人。技能认证专业化——通用航空共同体开发无人机装配、低空飞行操控等6个岗位标准,推动4项行业培训资质纳入国家“1+X”证书体系。
联合技术攻关方面,突破产业“卡脖子”难题,如低空经济领域中,吉林化工学院与吉林化纤合作攻克无人机碳纤维层压工艺优化技术,预计年产值500万元。化工领域中,化学化工联盟完成193项横向技术合作,横向经费到款9000万元;碳纤维专用油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年增效4500万元。现代农业领域中,联盟攻克银耳多糖功能活性提取等技术,横向合同经费130万元;建成吉林永吉玉米精深加工科技小院。
共建实训基地方面,不断夯实产教融合载体,搭建高端制造实训平台——低空经济共同体建成民航CCAR-147培训基地,获批国家级实训项目;成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化学化工联盟共建8家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获批2个省级科研平台;创建县域产教协同载体——投资29亿元实施19个产教融合项目,建成永吉、磐石等县级职教中心实训基地。
成果转化应用为的是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在产教融合工作的驱动下,我市呈现经济效益显著、科技成果丰硕的局面。低空经济共同体快装无人机机库技术预计年产值1500万元。现代农业联盟纳米磁珠制备工艺年创效9000万元。目前,我市累计获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一个升级看变局
新局是谋篇。
下一步,我市将紧扣“四六四五”产业发展战略,围绕“四链互通”,继续推动产教融合从“协同育人”向“全域赋能”升级。
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基础上,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通过联合市科技局等部门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培养规模”量化匹配模型,动态绘制区域产教融合地图,实现平台联动提效;通过新增订单班、工匠班50个,聘任企业产业导师200名,实现载体创新突破;通过推动吉林化纤、华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开放生产场景,推动龙头企业开放智能工厂场景。
在锚定产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方面,不断打造专业集群新高地,通过组建化工、碳纤维新材料等4个市级专业教指委,引导高校超常规布局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专业,实现专业集群升级;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小院3个,推动灵芝种植技术等成果下沉县域。
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加强关键技术攻坚,突破碳纤维专用树脂等“卡脖子”技术,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横向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同时,我市将提供政策保障,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至60%。
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推进产业链、教育链、知识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产业与教育在“高架桥”上双向奔赴,必将加快推进全市校城共生、产教共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征程中,走出产教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江城步伐”。(董雪扬)